在大厂做项目经理的她,为了绘画提出辞职
2024-07-06- 职 业 故 事 -
那一年,筱峰三十五岁,刚好到了就业的年龄门槛。她在内心反复问自己,如果离职学画的后果是连工作都找不到,她还会不会后悔今天的决定。在流完一缸眼泪后,她终于立志要当一名画家,无论路途有多少艰难险阻,都矢志不渝。于是,她再度提交辞职信。
”
筱峰在洁白的稿纸上一笔一笔细细勾勒着人物线条,那全情投入的专注神态让人难以相信就在一小时前,她还为自己插画大赛失利而痛哭流涕,在滂沱的泪水中质疑自己的绘画能力。
也许,从她第二次递交辞职信那天起,绘画就融入她的血液,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即便快乐和成功都弃她而去,还有本能推动她继续绘画。
-1-
漫长而艰难的决定
对于有些爱画人士来说,当画家可能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对于筱峰来说,这却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决定。
筱峰从小就喜欢画画,擅长画画,初一时获得过全国中学生绘画大赛二等奖,当时她就想以后要当一名画家。
可是,在她那个年代,美术是不受重视的学科,同学间默认只有学习不好的人将来才会学画。筱峰生性高傲,不愿被人看不起,于是很快就放弃了这个念头,本科读的是自己完全没兴趣但很热门的计算机专业。
她的大学四年过得相当痛苦。她不喜欢计算机,想调剂到美术系又放不下面子,因为计算机专业是这个学校的王牌,外面大批人挤破脑袋想进来,只有笨蛋才会主动调剂出去,她丢不起这个脸。
很难说筱峰的“要面子”是种错误,毕竟她就是凭借“要给自己长脸”的傲气攻克重重难关,过五关斩六将,从一个三四线小城市考入都市的名牌大学。让她追随内心,忽略别人的眼光,就等同于割舍她性格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压根没可能。
可惜面子再大,也大不过内心。一想到日后要长期待在IT行业,筱峰就心神不宁、头皮发麻,大四那年她差点因此患上抑郁症。她想过考美术系的研究生,但看到专业课的报考内容那么艰深,就知道自己肯定没戏;她尝试过考公务员,但没通过;她考虑过跨专业找工作,但怕工资比不过靠技术吃饭的同学。她的疑问多,答案少,最后干脆留在本专业深造,挑了个很少管学生的导师,为躲避现实又争取到时间。
研究生三年是筱峰整个读书生涯最轻松惬意的时光,没有同学竞争,也没有老师给的压力,她几乎将所有空余时间都用于绘画,还在兴趣驱动下学会了电脑绘画,靠着这门自学的技能,她毕业后被一家小公司的市场部录用。
很多人为筱峰叹惋,觉得她白读了这么多年计算机专业,纯属浪费时间;筱峰知道别人说得没错,但无法勉强内心踏入IT行业。她不敢面对家人朋友的闲言碎语,将工作地点选在没有熟人的城市。
要过好多年,筱峰才意识到,她读研时最大的收获不是掌握了电脑绘画这项技能,而是全身心地体验到了恣意绘画的快乐。出于取悦自己的单纯目的,她坚持画了三年的私人日记,哪怕外出旅游都会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写写画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她毕业时,绘画已悄无声息地融入她的生活习惯。
不过,那时的筱峰还没想得这么透彻,她的思绪极为混乱。一方面,她为自己能在工作中画画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为自己从事“学习不好的人才做的事”而自卑。她的计划是先在小公司干着,同时看看有没有“和绘画搭点边”但听起来没那么“低级”的体面工作。
筱峰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只是这么好的事一直没被她碰上。六年间,她换了三四家公司,基本都是为小公司做设计工作,那些对品质有要求的大公司根本看不上她的作品。筱峰的自尊心频受打击,感觉这辈子都不能靠绘画翻身,过完三十岁生日就跳槽到一家大公司担任项目助理。
以前在小公司做的时候,员工往往身兼数职,筱峰除了负责市场部的工作,还管理过物流和采购团队,因此做起大厂的项目助理来游刃有余、驾轻就熟。介于表现突出,一年后,筱峰升为项目经理,被派去国外进修了一个月。
要说筱峰不喜欢这份工作,那是假的。大厂工资稳定,福利好,晋升空间大,每年还能去国外进修,除了“和绘画搭点边”这点不符合她的要求外,其它都接近她的标准。
要说筱峰喜欢这份工作,那也是假的。这份工作和绘画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当她过了最初的新鲜劲,熟悉项目和同事之后,就完全找不到工作上的成就感,每天像个木头人被接二连三的任务推着往前挪步,精神极度麻木。
筱峰仿佛又重返纠结的大学阶段。她曾以为选计算机而非美术是年少气盛的错误,但现在才知道,就算时光倒流,她还是不会改变当初的决定,因为被人仰视的滋味实在美妙,正如此刻的她很难为了绘画而放弃光鲜的工作。
当然,筱峰不敢离职还有年龄和经济方面的考量。她已三十多岁,在发展爱好这条路上闯了六年都没闯出什么名堂,现在好不容易通过其他途径过上经济宽裕的生活,又何必再执着于老路?她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左右徘徊,每晚将满腹心思画在纸上或电脑上才能安然入睡。
一天晚上,她画着画着,突然想到,绘画就像一个忠心耿耿的老朋友,这么多年一直默默倾听自己的快乐悲伤,哪怕她有天大的委屈,只要画下来,心里就舒坦很多。画画对自己这么好,她却嫌它不够“高大上”,这是多么自私的想法。
深入想下去,她又觉得自己不是看不起画画,而是怕自己一辈子都画不好,做别人眼里的失败者。现在她还能自我安慰,说自己不是科班出身,没专业设计公司录用自己实属正常;但如果她在绘画领域长期耕耘还是一无所获,那就连安慰自己的借口都找不到。她的确爱画画,但更爱自己的面子。
认清真相后,筱峰痛痛快快大哭了一场,泪水洗尽她所有的虚荣心和畏惧感。她做好一辈子都无法出人头地,在小公司里干到退休的心理准备,向领导递交了辞呈信,准备去专业机构学画。
领导听完筱峰的想法,没同意她的申请,而是请人事部招人接管部分她的工作,让她腾出更多时间去学画。筱峰感激领导的安排,更为自己能留在大公司感到如释重负。
然而,人生不是事先编排好的剧本。留下的筱峰等了一年才等来协助自己的员工,而她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专心学画的自由,那个人就因家庭原因离开了公司。虽然人事部又开始紧锣密鼓地招人,但筱峰明白只要她在项目经理的位置上坐着,以后就还会有这样那样的突发状况,她不可能像读研时那样心无旁骛地画画。
那一年,筱峰三十五岁,刚好到了就业的年龄门槛。她在内心反复问自己,如果离职学画的后果是连工作都找不到,她还会不会后悔今天的决定。在流完一缸眼泪后,她终于立志要当一名画家,无论路途有多少艰难险阻,都矢志不渝。于是,她再度提交辞职信。
经过协商,她还是留在了公司,但不再担任项目经理一职,而是做一名活少钱也少的基层员工,工作不会影响到她画画。
自十三岁首次掠过“我想当画家”的念头,筱峰过了二十余载才确定自己真的想当画家。这是一段荆棘密布的旅程,她要在内心打无数场硬仗,将性格中那些固有的弱点用力撕扯掉,才能看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或许也正是因为挺过了虚荣和恐惧的重重考验,她才能问心无愧地说,她对绘画是真心热爱。
2
迂回而曲折的前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筱峰对自己的评价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虽然没接受过正规培训,她还是很相信自己的绘画水平的。她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模仿漫画大师级组合CLAMP的作品,审美观偏华丽唯美,画风严谨细腻,用色温和清新,初一时的获奖作品就沿用了这样的风格。但她也知道,自己在构图和细节方面还很青涩,与名师相比,她的画作就是不起眼的沧海一粟。
如何突破现在的自己,向更高的标准迈进?筱峰以前很少想过这个问题。她将大量时间用于悔恨过往的选择,觉得这辈子肯定超越不了那些从小就专业学画的人,直到一天读到井上雄彦的故事。
井上雄彦创作《灌篮高手》十一年,练就出高超细腻的画艺,但在创作下一步作品《浪客行》时,他改变了惯用的作画工具,选用最难的毛笔。毛笔所作画面气韵生动,但质地柔软难于控制,为了达到稳定的画面效果,他反复揣摩日本的浮世绘和中国的水墨画,最终达到日本漫画技法的高峰。
一个漫画家在功成名就后尚在孜孜不倦地勤学苦练、寻求转变,筱峰扪心自问,自己远没有别人勤奋。渐渐地,她减少了社交活动,删除了手机上的游戏软件,将以往漫无目的刷视频的时间用于钻研绘画。她熬过一个又一个冷清的周末,克制住动辄看手机的诱惑,一年后,她的画技进步明显,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筱峰对此非常满意,便将得意的画作投给各种绘画约稿平台,不幸的是,全都石沉大海。
以往筱峰只为表达内心情感而画,因此绘画是一种快乐;如今她为了稿酬而画,绘画成为一种负担。可她的心态已回不到纯粹的过去,她太想赢,太渴望用成功来体现自己辛苦作画的价值,所以打算去专业机构学画,最好上所谓的速成班,让自己早日崭露头角。在选择机构时,她留心看了看其他人的心得体会,在五花八门的言论中慢慢冷静下来。
培训机构可以教人技巧、方法,但要想成功必须得靠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苦训练,指望通过课堂时间来逆袭是痴心妄想。筱峰年轻时买过无数绘画类书籍,后来还上过相关网课,因而不缺技巧。她缺少的是打磨作品的耐心。
又经过默默奋斗的一年,她的画作发生了本质的飞跃,陆续被各大平台录用,甚至还在一次插画比赛中获奖。筱峰没有不适应突如其来的成功,反而视为理所当然,自恃自己已达到“凡是花时间画的画就一定有人赏识”的境界。
就在这时,接踵而至的挫折打得她鼻青脸肿:先是好几张画稿被拒,紧接着是准备了几个月的插画大赛作品名落孙山。习惯成功的筱峰一时间不能接受这么密集的打击,趴在桌上潸然泪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该再坚持绘画。
她一边哭,一边无意识地拿起笔在纸上画下这些伤心事,然后自己都觉得好笑:绘画于她已像呼吸一样自然,绝不会再因外界因素动摇意志。
她重新审视自己提交的插画作品,陡然感到一阵刺目,仔细分析,发现是颜色用得太多太绚丽反而显得过于杂乱。照理说,她的用色日趋成熟,不大会犯这个错误,但她近期急功近利,自信到近乎盲目,这种浮躁直接反映在她的作品里,蒙蔽了她的双眼。
筱峰擦干泪水,拿起手边一张洁白的稿纸,一笔一笔细细勾勒着人物线条。她要义无反顾地画下去,不为成功,不为快乐,只为这种本能。她预料,自己还会在贪恋名利的漩涡里盘旋一段时间,只有更多的失败才能锻炼她无论置身何种情况都宠辱不惊的心态。庆幸的是,她当画家的决定做得漫长而艰难,所以也异常坚定。只要坚持不懈地画下去,她还会有所进步。
蓦然间,她想起王维。读书时,她看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画,以为他的人生就像作品中展示的那样淡雅高远、安详宁静;长大后,她才知道王维这一生百转千折,浮浮沉沉,在希望与绝望之间来回奔波。
原来,一个人的庞大平静背后要有多少眼泪、痛苦和折磨。她彻底接受了曾经的自己,与那些迷茫、冲动、骄傲、自卑、虚荣、脆弱的过往一一和解。
筱峰看着笔下初具雏形的图案,在心中轻轻哼起李宗盛的一首老歌,“成功的意义就在超越自己”。
原标题:《在大厂做项目经理的她,为了绘画提出辞职》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