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除夕是哪天?一次弄懂除夕日期、由來、習俗、禁忌
2024-07-06除夕習俗除夕習俗1:送神通常自農曆十二月廿四日這天所送的是「灶君」、「太歲」還有在人間的眾神,回天庭述職,所準備祭品較豐富,有茶果牲禮,後來俗傳送「灶君」。
除夕習俗2:蒸糕(炊粿)通常十二月廿五日、廿六日開始蒸過年的糕點,傳統口味有甜、鹹,有以下幾種:甜粿(甜年糕)、發粿(發糕)、菜頭粿(蘿蔔糕)、芋粿、包仔粿,甚至是紅龜粿等
除夕習俗3:辭歲除夕當日午後,各家張燈結綵,每家備牲醴、菜碗、粿類祭祀神明與祖先(有些人會先祭拜玉皇大帝),供品中一定會有發粿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事業發達。還有飯上插春花,稱為「春飯」,春和「剩」諧音,表示「富裕」,另外加一碗「長年菜」。
除夕習俗4:貼春聯春聯又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春聯相傳是由桃符演變而來,而桃符則是用桃木板在上面畫上門神的圖案,後來則用紙畫門神,也有貼上吉祥圖案的年畫。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及福符門錢。春聯是一種結合文學與書法的民間藝術,常見:「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 、「春風春雨春常在,宜室宜家宜放懷」。
除夕習俗5:貼年畫通常在中國大陸地區較盛行,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除夕習俗6:貼窗花在華人民間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
除夕習俗7:掛燈籠華人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於二千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除夕習俗8:圍爐(年夜飯)祭祀神靈之後,一家大小圍坐一桌,吃年夜飯,稱為「圍爐」。魚圓、肉圓和蝦圓取意三元及第,魚取意年年有餘。
除夕習俗9:壓歲錢圍爐之後,就是長輩分壓歲錢,早年是將爐周所攤的制錢或另用紅線穿的銅錢一百個(長命百歲)作為壓歲錢,希望小孩多福長壽,現多以紅包裝鈔票取代。
除夕習俗10:守歲「守長壽歲」之意,分過壓歲錢後,一家人圍坐爐邊,歡談達旦,稱做守歲。
除夕習俗11:祭天除夕的夜間23時(相當於正月初一),備好鮮花、素果祭拜玉皇大帝,感謝一年來庇佑,祈禱新年順利平安,稱為「賀正」。有些地方則是在小年夜的夜間23時(相當於除夕),稱之為「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