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量词
2024-07-06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3年2月5日)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13年2月5日)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添加相关内联标签和删除原创研究内容以改善这篇条目。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在现代汉语,量词,或称分类词,可与数词合用以指示事物的数量;也可与诸如“这”或“那”的指示词合用,以指示特定的事物。分类词是规范词素,即分类词本身并无任何含义,必须与一个名词或其它实词结合使用。每当名词需要在前面用数词或指示词限定时,两者之间必须要有分类词。用数词还是指示词是由说话者决定的,但如果两者都不使用,仅用一个光杆名词,此时即不用分类词。由数词、分类词、名词组成的短语(如“一个人”)称作“分类词短语”。有语言学家提出,分类词短语的使用可能比较少以语法为指导,而在说话者想要强调新的或是重要的信息时,更多地以文体或实际的强调点为指导。最后,除了这些用法,分类词还可以以多种方式使用。当分类词用在名词的后面而非前面,或者叠用的时候,分类词则可以表示复数或者泛指。
简体正體普通话中使用最普遍的通用分类词——“个”
多数名词有与之相关的一个或多个分类词。举例来说,诸如桌子、纸、床、凳子之类的平面状物体用“张”作为分类词,而细长状的物体则用“条”作为分类词。说话者如何选择合适的分类词(引申来说就是名词如何归类)是有争议的问题。一些人提出,分类词和名词的配对基于名词固有的语义特征(例如所有“长”的物体共用一个特定的分类词是因为它们固有“长”的特征),而另有一些人则主张来自于更原型化的配对(例如“词典”的分类词来自于更一般的事物——“书”,其分类词是“本”)。在普通话中,除了这些特有的分类词之外,还有一个通用的分类词——“个”。“个”经常(但不总是)用来代替其它分类词。在非正式或是口头语言中,比起特定的分类词来说,母语者非常倾向于使用“个”这个分类词,即使他们被问到的时候也知道哪个分类词是“正确”的。最后,汉语中还有“不可数分类词”,即不是特定于任何一个物体的分类词。例如分类词“盒”,可以用于成盒的物体,比如“一盒电灯泡”或“一盒书”,就算这些名词有他们专用的分类词也是这样。总之,汉语有少则几十、多则几百个不同的分类词,其数量取决于计数的方法。而且名词和分类词的配对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汉语方言中常常对同一个事物使用不同的分类词。
许多接近汉语的语言具有类似的分类词系统,引发了人们对汉语分类词系统起源的推测。远古汉语类似分类词的结构是重复名词本身,而不是使用单独的分类词。这种方式据证实早在公元前1400年就存在了,但是很长时间以后仍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分类词。起初,分类词和数词使用在名词的后面而非前面,可能在公元前500年以后才移动到名词之前。直到公元1100年左右,分类词的使用才成为汉语语法强制使用的词素。不同的名词与其特定的分类词关联的时间各不相同,最早的可能表示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事物,诸如“马”和“诗”之类。很多现在的分类词起初完全是名词,后来其语义逐渐淡化,有的词语最终就只作为分类词使用了。
目录
1 使用
1.1 一般用法
1.2 特殊用法
2 类型
2.1 可数分类词与不可数分类词
2.2 动词分类词
3 与名词的关系
3.1 分类理论与原型理论
3.2 “个”化
3.3 使用中的多样性
4 使用目的
5 历史
5.1 分类词短语
5.2 用作分类词的词语
5.3 通用分类词
5.4 多样性
6 参见
7 注释
8 参考文献
8.1 出处
8.2 书目
9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