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遗产到遗爱人间:了解遗产捐赠的意义
2024-07-06当母亲李杏鄂于2023年6月去世时,她享年91岁。丧礼结束后,三个儿女决定把亲友们赠予的帛金捐赠做慈善,包括将大部分的帛金转交给公益金(Community Chest),以支持旗下的200多个关键社会服务项目。这些项目的受益者包括残疾成人、心理健康问题患者、有特别需要的儿童、边缘青年、需要援助的乐龄人士和需要帮助的家庭。
小女儿罗宇翠(65岁)表示,家人希望能延续母亲生前的善心,继续帮助社会中有需要的人,因而与两位哥哥商量后做出这项决定。
帛金捐献是遗产捐赠(legacy giving)的其中一种方式,在本地的遗产捐赠方式中较为常见。随着人们对慈善和分享意识的提高,近年来有更多人注意到遗产捐赠,除了捐出帛金,也有人在遗嘱中把慈善机构列为遗产受益人。
遗赠数额不在大小 贵在心意李杏鄂向来乐善好施,生前曾定期捐款给福慧佛教文化中心(Fu Hui Buddhist Cultural Centre),长达10年。每年从电视上观看《总统星光慈善》筹款节目时,她也都会慷慨解囊。因此,当她去世后,家人也决定将所收到的6671元帛金捐出。
作为母亲的遗产执行人,罗宇翠在经过慎重思考后,决定将其中的1000元捐给福慧佛教文化中心延续母亲对这个慈善机构的支持,其余的款项则捐赠给公益金。
罗宇翠(左)与两个哥哥决定延续母亲生前的善行,将母亲的帛金全数捐出,帮助社会中有需要的人。(图/受访者提供)
她说:“母亲在世时,我曾跟随她到她帮助的慈善机构参观,印象不错。与此同时,我和孩子经过讨论,觉得把善款交给拥有40年良好信誉的公益金是最好的选择,希望这笔钱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不过,罗家并没有指定公益金下哪些机构为受益团体,因为他们相信善款将能得到妥善分配。
公益金确保善款 用在最有需要之处在公益金,团队会根据正规的研究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来制定援助措施,并步步跟进整个执行过程。这样系统化的做法能确保善款用在最有需要的地方,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历经40年,公益金已在社区中建立了良好和稳定的社会服务网络,并且充分了解网络如何运作,因此能以最妥善的方式将善款分配给有需要的机构。
公众所捐赠的善款将全数用于200多个关键社会服务项目,让超过9万3000人受惠。
来自公众的遗产捐赠,形式包括现金、公积金存款、保险赔付、证券和资产等。任何人都能捐赠遗产,数额大小不拘。
谈论遗嘱 无需避忌说到遗产捐赠,虽然陆续有人选择这么做,但在本地还不是一个常态,许多国人仍对这个敏感话题避而不谈。
一项由新加坡社区基金会(Community Foundation of Singapore)与全国志愿服务与慈善中心(National Volunteer & Philanthropy Centre)联合进行的调查发现,受访国人当中超过半数对遗赠持正面看法并了解其影响,20%曾考虑或知道如何捐赠遗产,但只有14%已付诸行动。这突显遗产捐赠在新加坡是一个相对新的概念。
罗宇翠认为,传统上华人一般都会想把遗产留给自己的后代或亲属,要他们把遗产捐给慈善机构,她认为仍需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显著改变。不过,她已开始观察到,年轻一代对遗产捐赠的态度或许正逐渐开放。
“我的两个孩子都是30多岁,和他们讨论这个话题,我发现他们更能接受将遗产捐给慈善机构的想法。”
回忆母亲生前立遗嘱的过程,罗宇翠特别提到,母亲始终保持透明公开,让所有家人都知道自己有什么财产及怎么分配。这和人们因避忌死亡而不随意谈论遗嘱的做法大相挺径。
“对于和家人讨论遗嘱,我本身也不会避忌。这样做能让大家都有清楚的概念,处理事情时更容易。”
另一名受访者李秀思的父亲,也是在生前就把遗产分配规划好的遗产捐赠者。
李秀思表示,她的父亲李毓奎生前已表明希望捐款给慈善机构,而应该捐给谁、如何捐,则由母亲来决定和处理。当时,李秀思的父母对“遗赠”这个概念并不熟悉,母亲只是基于父亲对提升教育、生活质量及想要照顾年长者的心愿,而决定与公益金联系。
李秀思的父亲李毓奎(右)生前表明希望捐款给慈善机构,并由她的母亲(左)决定如何分配这些善款。(图/受访者提供)
“我的父亲非常孝顺,把照顾自己年迈的双亲视为重大责任。因此,他希望在离世后能继续帮助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他也特别关心年长者的心理健康,作为家人,我们希望传承他这份精神。”
关注年长者的同时,李秀思的父亲生前也曾积极参与筹款活动。母亲则活跃于新加坡儿童会,协助照顾疗养院(Convalescent Home)里的孩童,直到她80多岁才停下来。
亲见受惠群体生活变好李毓奎的遗赠被转交到公益金后,多项社区计划因而受益,这包括狮子乐龄之友协会(Lions Befrienders)、丰盛乐龄社区、新加坡回教研究会(Pertapis)等。其中,善款就用于提升基础设施或是为独居长者添加安全装置,或是设计符合年长者需求的优质课程和活动等,让年长者享有更舒适的晚年生活。
要让年长人者享有更舒适的晚年生活,社区的参与不可少。(图/Getty Images)
李秀思表示,她曾亲自到访一些受益的机构,留下了难忘的体验。从中,她了解到年长者面临的困难,以及个别机构还需要哪些帮助来改善他们的设施和服务。
“看到父亲的遗产能够帮助到这些机构,我们很高兴。然而,是否要捐献遗产,决定权终究在于个人。对我而言,在确保家人都被照顾好的前提下,给予我们生活的社会一些回馈,是能力可及的事。”
遗产捐赠有哪些方式?列入遗嘱:在遗嘱中列明要捐赠给慈善机构的确切数额,包括现金、房地产、股票和债券等。若捐赠对象为公益金,则需把非现金遗产转换成现金或基金形式。
纪念捐赠:以亲人的名义或在有纪念性的日子,捐赠一笔数额来纪念亲人。在亲人去世时,可考虑不送花圈,改以捐款方式来表示对亲人的怀念。
提名慈善机构:将慈善机构列为公积金存款或人寿保险的受益人。
浏览遗产捐赠官网了解更多详情。
【本文由公益金呈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