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沟通五步法,100%留住患者!

2024-07-06

第三个步骤:告知患者就诊和等待的时间。

比如我们一个门诊大概15分钟时间,需要问一些问题你不介意吧?接下来就开始问诊,在问诊过程当中就可以进入第四个关键节点。

第四个步骤:问诊——赢得患者信任。

问诊有什么样的技巧赢得患者的信任?

首先是礼貌待人:有时候医患冲突的出现可能只是因为患者觉得医生的态度不好。

其次是尊重和倾听:用心倾听患者和家属说的话,甚至要听出患者谈话的弦外之音,最好可以用复述方式让医生重复患者讲的核心内容,这样也是给到患者足够尊重,毕竟患者是需要被尊重的。

所以民营可以整理一个门诊管理清单,将所有的步骤整理成清单,在所有步骤做到位,自然赢得患者信任。

问诊完了以后就要告诉他诊断建议:一般来讲可能需要检查,拍片,治疗,拿药,住院等消费建议,通俗的来说就是需要花钱。

注意:在问诊期间我们一定要将具体治疗的费用告诉给患者,为什么呢?我们要知道患者到底是怎么想的,是否能接受这个治疗价格。如果患者无法接受我们要留下来重新给他进行讲解。

实际上患者不消费医疗副产品的主要原因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钱,难,怕,拖,弃(放弃)。

当我们发现在门诊建议患者并不信任我们,我们必须要花15分钟时间给他去化解这五个多发的因素,这个化解结束以后,才可以让患者离开,不然在这个环节就会流失患者。

在第四个环节中医生还必须做到三个掌握:掌握患者的病情;掌握患者医疗费用的使用情况;掌握患者社会心理状况。

第五个步骤:告知下一步具体做什么。

最好的方式让医助引领到下一个医室,这个时候让患者感觉到我们服务的尊重和用心,最终形成一个有效的服务闭环。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在门诊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能使患者积极支持、配合医疗工作,并能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流失。

扩展阅读:门诊与患者沟通清单

不知和患者沟通哪些内容?这里有份清单你见过么?

在临床上到底要怎样与病人沟通,有哪些内容是必须沟通的,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不少年轻医务人员产生了这么一个理念,手术、治疗、护理是我必须要提供给病人的,不可省略,要认真落实,而与病人、家属的交流,则认为能省则省,做也是生硬地交待几句,不认为这是病人就医过程中,必须要提供的服务。

沟通不到位的结果是病人与家属没有参与进来,这样导致患者对疾病担忧,对治疗不理解,对预后一无所知,一旦没有迖到他们预期的目标,就容易发生医疗纠纷,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而还有一些年轻医务人员说,我也想与病人好好沟通交流,但不知道要交流些什么,下面请看看美国的医患沟通清单与出院病人沟通清单,是不是对管理者、对医务人员有某些启示?

美国医患沟通清单

1. 询问如何称呼患者家属

2. 详细介绍诊疗计划

3. 倾听患者及家属意见

4. 重视患者提出的问题

5. 保持良好的接诊态度

美国病人出院沟通清单

1. 是否知道复诊时间与地点?

2. 是否知道疾病复发的警报症状?是否知道所用药物的相关副作用?

3. 出院后出现紧急情况时,第一时间联系谁?

4. 是否知道为什么入院?诊断是什么?您接受到的治疗是什么?

5. 有没有您仍然在等待中的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如果仍有未明确的检查结果,您是否知道应该联系谁来获得结果?

6. 有没有医务人员和您一同回顾您的用药?您是否知道哪种药物出院后还将继续使用及时其剂量,哪些药物出院后将不再使用?

7. 出院药物:和患者一起回顾过出院用药;注明本次住院中更换的药物和更换剂量;告知患者药物的副作用。

8. 出院小结:须包括出院药物(并且注明和入院时的不同用药与剂量);列出所有需要复查和随访的异常检查结果和报告;将出院小结复印给所有治疗团队的医生(包括患者的家庭医生)。

9. 和患者、家属沟通:提供患者/家属用药方法和随访细节;详细告知疾病复发的报警症状及病情恶化时该如何做;确认患者理解医务人员所提供的出院指导;沟通时尽可能有一名家属在场。

10. 和患者家庭医生沟通:出院后具体随访的诊所地点、名字,具体和家庭医生预约时间。

美国的医患沟通这么规范、实用,医务人员只需象做作业一样去落实就行了,沟通的到位,无疑让医患双方关系融洽,医疗纠纷少。

我并不是说美国的一切都是好的,或者都适合我们,他们也有医疗差错,也有纠纷,但没有杀医事件,或许有人说是人家把警察配到了医院,保护措施强,这固然是一个方面,但不能否认他们的沟通比我们规范、到位。

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是:“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可见安慰病人,与病人沟通交流是医务人员经常要做的事。那如何做好与病人的沟通呢?我希望能够从管理层进行规范,无需照搬,但要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医患沟通清单,再督导执行,那么我们医务人员的沟通理念是不是会有所改变,沟通的落实更加到位有效,医患关系是否会有所好转?(华医网)

来源:院长微课堂/戴维,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