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官问朱德:回中国后打仗怎么样?朱德回应18个字,教官脸色大变

2024-07-06

朱老总在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已是名声赫赫的军事将领。早在1909年,朱德便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德不断积累实战经验,逐渐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指挥官。在1916年,护国军与北洋军阀的冲突爆发时,朱德率领的部队在关键时刻投入战斗。特别是在棉花坡战役中,朱老总以出色的指挥赢得了极大的胜利,击毙敌人两千余人,俘虏千余人,成功打破了敌人“不可战胜”的神话,为部队士气的提升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在那些日子里,朱德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忧虑。面对四处争斗、内乱不断的军阀混战,朱德的心中充满了失望。为了抒发心中的愤慨,他开始写诗表达自己对军阀政治的厌倦。无论是“相争权利皆新法,竞窃功名胜昔时”还是“信有寒霜堪寄傲,肯因苦雨便离枝”,他都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迷茫与无奈寄托在诗词中,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深切焦虑与理想。

直到五四运动爆发后,朱德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深受其启发。通过对中国未来道路的反思与思索,朱德最终确定,中国的前途应当走工农专政之路。因此,他决心与好友孙炳文共同加入共产党,并一同为之奋斗。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在上海与陈独秀见面,并表明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图。然而,由于朱德在军界的高职,陈独秀并未立刻答应,而是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加入共产党,必须把工人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随时准备为其奉献生命。”朱德的加入之路,因此开始了一段漫长的考察过程。

1922年10月,朱德与孙炳文抵达法国,他们得知在巴黎有一个中共组织,于是决定寻找这个组织。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们遇到了正在留学的周恩来,并与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周恩来看出朱德的远大志向,答应帮助他加入共产党,并将其列为候补党员,待条件成熟后,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成员。经过一年的等待,终于在1925年7月,朱德在党的安排下前往斯大林大学进行军事学习。在课堂上,他对教官提出的“回国后如何打仗”的问题作出了简明有力的回答:“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必要时带队上山。”这番话虽然言简意赅,却完全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也彰显了朱德独特的战略眼光和对战争灵活应变的思维。

1926年7月12日,朱德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并在上海加入了中共中央军委。此后,他前往护国军工作,并在1927年1月,受命驻扎在南昌。这一年,国内形势急剧变化,特别是“四一二政变”爆发后,朱德与周恩来商讨起义计划。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朱德带领起义军成功清除敌军,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朱德深感此战意义非凡,他认为南昌起义不仅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政治方向,更揭开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

1927年10月底,朱德带领南昌起义的余部转战赣南,并与毛主席的队伍会师。两支部队的会合,不仅加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力量,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至1928年4月,红四军正式成立,朱德成为军长,毛主席担任党代表。此时,朱德与毛主席的深厚合作关系,成为日后中共胜利的重要支撑。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朱德的军事战略眼光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1948年,朱德在总结战况时曾明确指出:“中原战场是决战的关键,谁能在中原取得胜利,谁就能决定战争的胜负。”他精确的战略预判,帮助我军顺利突破敌军防线,最终在1948年10月14日成功攻克了锦州,奠定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基础。

朱老总的军事生涯,可以说是一部传奇史。凭借着深邃的军事智慧和对战局的精准把握,朱德不仅在国内外的战场上屡屡获得胜利,更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之一。他的坚韧毅力、崇高理想和卓越才干,让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如同粟裕大将所言:“真正的革命英雄,不是别人,而是百折不挠、大义凛然的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朱德以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崇高的革命精神,赢得了人民的敬仰,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不可磨灭的伟大人物。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