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印尼排华事件:30万华人惨遭屠杀,遗体腐烂,头颅挂街边

2024-07-06

9月30日,苏加诺的卫队长翁东首先采取行动,逮捕了苏哈托和其他反对派军官,试图通过这一举动稳固苏加诺的权力。此举被称为“9·30事件”。翁东的目的是防止政变的发生,但由于计划仓促且对局势的判断失误,这次行动最终失败,反而加剧了军中矛盾,为苏哈托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事件中,包括三名高级将领在内的多位陆军将领在家中遭到杀害,局势迅速失控。次日,苏哈托发表声明,指责这一事件是印尼共产党策划的篡权政变,旨在清除政府与军队中反对共产党的声音。此后,苏哈托迅速掌握了军政大权,并将印共标榜为国家的主要威胁,为随后的反华运动和大规模镇压共产党的行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苏哈托的操控下,印尼的政治气氛迅速转向反共。苏哈托通过国家的宣传机器,宣扬共产主义对国家的威胁,为他的进一步行动提供了合理化的理由。反共情绪在民间迅速蔓延,为他清除政治对手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苏哈托首先通过安抚与整合军中的将领,确保了军队的忠诚度。随后,他开始对印共成员展开大规模的逮捕和处决行动,印共的支持者和疑似同情者也未能幸免。据估计,数以万计的印共成员和平民在这一过程中丧命或被囚禁。

为了确保政权的稳固,苏哈托在军中安排了亲信,确保所有重要决策都由他批准。此外,他还主动寻求西方国家的支持,尤其是美国,来对抗共产主义的蔓延。这一策略取得了效果,西方国家对苏哈托的政变保持了默许态度。

苏哈托的政治掌控逐步加固,他通过一系列措施将苏加诺边缘化,虽然苏加诺名义上仍为总统,但实际上已完全失去实权,成为苏哈托的傀儡。随着苏加诺的影响力骤降,苏哈托逐步成为印尼无可争议的实际掌权者。

这场政治斗争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激烈的排华运动,苏哈托将排华行动作为其巩固权力的工具。以反共为名,苏哈托将华人社群视为潜在的威胁,尤其是在1965年底至1966年初,这场暴力排华行动遍及全国,华人成为被指责为共产党同情者的主要目标。

暴力和屠杀在全国范围内爆发。苏哈托通过国家媒体将华人群体描绘成印尼社会的外来者和寄生虫,制造了舆论基础。随后,军队与警察展开了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搜查,许多华人被无故逮捕、拷打,甚至杀害。暴力行为蔓延至多个城市,雅加达、苏门答腊和苏拉威西等地的华人社区商铺被洗劫一空,住宅被烧毁,男女老少无一幸免。

最令人发指的是,许多死去的华人被斩首,头颅被公开悬挂,作为警告他人。这场暴力运动得到了部分民族主义团体和极端组织的支持,这些团体在军方和警察的默许下,参与了对华人的屠杀和迫害。

印尼政府不仅没有提供任何形式的保护,反而在一些政府官员的参与下,进行了财产抢夺和非法占有。尽管这一暴行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然而它并未受到强烈的谴责,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忽视。

暴力事件持续数月,成千上万的华人家庭被迫离开印尼,许多人在这一过程中丧命或财产尽失,成为流离失所的难民。排华运动在1966年逐渐平息,但印尼的社会结构和国际形象已遭受严重破坏。

尽管苏哈托通过极端手段短期内平息了内乱,但这段历史对印尼的族群关系、政治气氛和国际形象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许多华人家庭因失去亲人或财产而陷入困境,经济贡献也因此大幅下降。

苏哈托通过镇压反对声音加强了政权,但他对国内部分群体的打压使得他的执政合法性长期受到质疑。由于军事独裁的性质,苏哈托在印尼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记录。

虽然苏哈托在冷战背景下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某种支持,但这场暴力排华行动严重损害了印尼的国际声誉,尤其在国际人权领域,印尼受到广泛批评。

对许多华人和共产党支持者而言,这段历史的影响深远且持久。很多幸存者选择移民到东南亚、澳大利亚和北美等地,带走了宝贵的人才和资本,成为印尼经济复苏的挑战。而那些留下来的华人家庭则继续遭受着心理和经济上的创伤。

随着苏哈托政权在1998年倒台,印尼逐步进入了政治改革和民主化的进程。然而,1965年至1967年的排华事件和政治清洗,不仅让苏哈托短期内巩固了权力,更对印尼的社会、经济及国际形象产生了深远而负面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谢诗坚. 《馬來西亞在磨難中誕生》. 东方日报, 2012年9月12日

2. 《印尼屠华事件被判“反人类” 美英澳是军方的帮凶》. 环球网, 环球时报, 2022-12-18

3. 《1965年苏哈托上台 印尼排华30万华人被杀》. 光明日报, 2008年01月27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