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行政区划

2024-07-06

秦朝自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建立秦王朝以後,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取消分封制,廢除諸侯;行政區域管理上推行單一郡縣制,立郡縣,分天下為36郡;其後南併五嶺以南之南越地,北取陰山以南地。疆域西自隴蜀,東至遼東,北起大漠,南抵南海。

行政機構[编辑]

秦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實行郡、縣二級的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的首都咸陽及其附近關中平原為一特殊區域,由內史直接管理,其區域相當於一郡。

各郡設置郡守(掌管民政)、郡尉(掌管軍事)、郡監(掌管監察),郡守下設郡丞,作為郡守的副職。少數郡份如閩中郡由君長管理。

郡下普遍設置「縣」,由縣令(長)等管理。縣分大小,大縣設縣令,小縣設縣長。之下有縣丞、縣尉。縣令、縣長、縣丞掌管行政,縣尉掌管軍事;少數民族地區設「道」。

地方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隨時可以調換,一切軍政經濟之權都直接統一於中央。郡縣兩級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原則上,一直為後代所秉承。

秦代郡縣兩級官制和鄉間組織表

郡級官員

縣級官員

鄉間組織

京畿

內史

郡守

縣令

三老

亭長

里魁

主爵都尉

郡丞

縣長

有佚

郡尉

縣丞

嗇夫

監御史

縣尉

游徼

行政區劃[编辑]

秦朝諸郡

郡級行政區[编辑]

有關記載秦朝的正史《史记》没有地理志,僅在《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中提及立「三十六郡」,成為後世郡縣政區沿革起始的基點。因此引起古今許多學者的關注及研究的課題。三十六郡的名稱,始見於劉宋裴駰的《史記集解》:「三十六郡者,三川、河東、南陽、南郡、九江、鄣郡、會稽、潁川、碭郡、泗水、薛郡、東郡、琅邪、齊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代郡、巨鹿、邯鄲、上黨、太原、雲中、九原、雁門、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長沙凡三十五,與內史為三十六郡。」[參 1]此後,唐朝官修的《晉書·地理志》[參 2]、宋代歐陽忞的《輿地廣記》[參 3]、王應麟的《通鑑地理通釋》[參 4]、元代方回續撰《古今考》[參 5],以及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參 6],直至明末清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參 7]等重要著述,均沿用此說。

清代開始,有學者如陳芳績、全祖望等,捨棄裴駰舊說,重新考據三十六郡,其基本方法,依據《史記》、《漢書》、《後漢書》以及《水經注》諸書中的史料一一考證。民國以後,王國維、譚其驤等,依據清代諸家考訂的結論整理定論。大多數人基本確定33郡,其餘3郡諸家看法差別很大,詳見下表:

秦三十六郡

人名

諸家所證33郡

其餘3郡

陳芳績

三川、河東、隴西、北地、上郡、漢中、巴郡、蜀郡、雲中、雁門、代郡、太原、上党、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邯鄲、钜鹿、東郡、齊郡、琅邪、南陽、潁川、碭郡、泗水、薛郡、南郡、九江、會稽、黔中、長沙

鄣郡、郯郡、九原[參 8]

全祖望

楚郡、廣陽、東海[參 9]

金榜

鄣郡、郯郡、九原[參 10]

梁玉繩

內史、廣陽、九原[參 11]

洪亮吉

鄣郡、郯郡、九原[參 12]

趙紹祖

鄣郡、郯郡、九原[參 13]

劉師培

鄣郡、郯郡、九原[參 14]

王國維

陶郡、河間、閩中[參 15]

錢穆

楚郡、廣陽、閩中[參 16]

譚其驤

陳郡、廣陽、閩中[參 17]

其後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南併五嶺以南之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參 18]北取陰山以南地置新秦中,內地陸續析置東海、常山、濟北、河內和衡山等郡。

秦末的郡數,杜佑在《通典》首度提出四十郡說[參 19];近人王國維及譚其驤依據考證結果先後提出四十六郡說和四十八郡說[參 20]。然而在2002年里耶古城考古出土的竹簡中,發現了洞庭郡和蒼梧郡二郡記載。2008年岳麓書院根據自海外搶救回來的2098枚珍貴秦漢竹簡中,發現了州陵郡、清河郡等幾個新郡的記載[註 1][參 21]。秦代封泥「巫黔囗邸」、「巫黔右工」的出土,使得黔中郡的郡名成了爭議問題。近人后曉榮依據史料及最新考古資料,提出五十四郡說,成為目前較新的說法。

秦朝郡級行政區

說明:此表大致從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五十四郡說,其他郡名列入「待考」項內。

地理區域

順序

郡名

治所(今地位置)

轄縣數

可考縣數

郡名所見文獻

備注

關中地區

內史直管

咸陽縣(今陝西省咸陽市東)

41

41

《史記·秦本紀》《岳麓書院秦簡》[參 22]

80餘[註 2]

1

隴西郡

狄道縣(今甘肅省臨洮縣南)

21

《史記·秦本紀》《漢書·地理志》《後漢書·西羌傳》《水經·河水注》

原為義渠國之地,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以前秦攻義渠後置郡。[參 23][參 24][參 25][參 26]

2

上郡

膚施縣(今陝西省靖邊縣西北)

21

《史記·秦本紀》《史記·魏世家》《史記·匈奴傳》《漢書·地理志》《後漢書·西羌傳》秦郡封泥「上郡太守」、「上郡候丞」

原屬魏國之郡,秦惠王十年(前328年)魏國獻出上郡十五縣後置郡。[參 27][參 28][參 26]

3

北地郡

義渠縣(今甘肅省寧縣西北)

15

《史記·匈奴傳》《漢書·地理志》《後漢書·西羌傳》

原為義渠國之地,秦昭王時期征服義渠後置郡。[參 29][參 30][參 26]

4

雲中郡

雲中縣(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東北)

12[參 31]

12

《史記·匈奴傳》《漢書·地理志》《水經·河水注》

原為趙國之郡,秦始皇十三年(前234年)秦攻趙取其地後置郡。[參 32][參 33][參 34]

5

九原郡

九原縣(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南)

8

《史記·趙世家》《漢書·地理志》

原為趙國之郡,秦滅趙後以其地設郡。[註 3]

6

新秦中[註 4]

34[參 35]

6

原為匈奴河南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將蒙恬破匈奴取其地後設郡,郡名不詳。因河南地富庶可與關中相媲美,故號「新秦中」。秦末漢初時,匈奴奪回此地。[註 5]

河南地區

7

三川郡[註 6]

雒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滎陽縣(今河南省鄭州市西北)

22

《史記·秦本紀》《漢書·地理志》《水經·陰溝水注》秦郡封泥「叁川尉印」《岳麓書院秦簡》[參 22]

原為韓國之地,秦莊王元年(前249年)秦攻韓,韓獻成暨、鞏等地後合併置郡。因河、雒、伊三川匯集之處得名。[參 36][參 37][參 38]

8

潁川郡

陽翟縣(今河南省禹州市)

23

《史記·秦始皇本紀》《漢書·地理志》《水經·潁水注》《岳麓書院秦簡》[參 22]

原為韓國之地,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秦滅韓後置郡。因潁水之名得名。[參 39][參 40][參 41]

9

碭郡

碭縣(今安徽省碭山縣南)

22

《漢書·地理志》《水經·睢水注》秦封泥「碭丞之印」

原為魏國之地,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滅魏後置郡。[參 42][參 43][參 44]

10

東郡

濮陽縣(今河南省濮陽市西南)

26

《史記·秦始皇本紀》《漢書·地理志》《水經·河水注》岳麓書院秦簡

原為魏國之地,秦始皇五年(前242年)秦取魏國二十城地後置郡。因在魏都大梁之東得名。[參 45][參 46][參 47]

11

薛郡

魯縣(今山東省曲阜市)

22

《漢書·地理志》《水經·濟水注》、《泗水注》秦封泥「薛丞之印」

原為齊國之地,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秦攻齊取其地後設郡。[參 48][參 49]

12

東海郡[註 7]

郯縣(今山東省郯城縣西南)

18

《史記·陳涉世家》《史記·絳侯世家》《水經·沂水注》秦封泥「東晦司馬」、「東晦都水」

原屬薛郡郡域。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中國以後,分割薛郡設郡。[參 50][參 51][參 52]

13

四川郡[註 8]

相縣(今安徽省宿縣西北)

25

《漢書·地理志》《水經·睢水注》秦封泥「四川太守」《岳麓書院秦簡》[參 22]

原為楚國之地,秦滅楚後,於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設郡。因郡域有淮、沂、濉、泗4條河水而得名。[參 53][參 54][參 55]

14

淮陽郡

陳縣(今河南省淮陽縣)

27

《史記·楚世家》、《白起王翦列傳》秦封泥「淮陽發弩」

原為楚國之地,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秦滅楚後設郡。初名陳郡,後來改稱淮陽郡。[參 56][參 57]

15

南陽郡

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27

《史記·秦本紀》《漢書·地理志》秦封泥「南陽邸丞」、「南陽司馬」《岳麓書院秦簡》[參 22]

原為韓、楚、魏三國交界地,秦取三國地後,於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郡。[參 58][參 59]

16

臨淄郡[註 9]

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北)

73[參 60]

10

《史記·田世家》《漢書·地理志》《水經·淄水注》秦封泥「臨菑司馬」、「齊囗尉印」

原為齊國之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後設郡。初名齊郡,後來齊郡分割為數郡,改稱為臨淄郡。[參 61][參 62][參 63]

17

濟北郡

廬縣(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西南)

9

秦封泥「濟北太守」

原屬齊郡郡域。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中國以後,分割齊郡西部設郡。

18

泰山郡[註 10]

博陽縣(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南)

9

《岳麓書院秦簡》[參 22]

王國維《秦郡考》考證認為是秦統一後,分齊郡、琅邪郡而設的郡。

19

琅邪郡

東武縣(今山東省諸城市)

6

《漢書·地理志》《水經·濰水注》秦封泥「琅邪司馬」等《岳麓書院秦簡》[參 22]

原為齊國之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後設郡。[參 64][參 65]

20

膠東郡[註 11]

即墨縣(今山東省平度市東南)

8

秦封泥「即墨太守」

原屬琅邪郡域。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中國以後,分割琅邪郡北部設郡。疑初名即墨郡,後來分割西部設膠西郡後,改稱膠東郡。

21

膠西郡[註 12]

8

王國維《秦郡考》考證認為是秦統一後,分齊郡、琅邪郡而設的郡。

22

城陽郡[註 13]

莒縣(今山東省莒縣)

5

秦郡封泥「城陽侯印」

王國維《秦郡考》考證認為是秦統一後,分齊郡、琅邪郡而設的郡。

河北地區

23

河東郡

安邑縣(今山西省夏縣北)

52[註 14]

19

《史記·秦本紀》《漢書·地理志》《水經·涑水注》

原為魏地,秦昭王二十一年(前290年)魏國獻出河東地四百里給秦後置郡。[參 66][參 67][參 68]

24

河內郡

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西)

19

秦封泥「河內邸丞」、「河內左工」《岳麓書院秦簡》[參 22]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中國以後,分割河東郡設郡。

25

上黨郡

長子縣(今山西省長子縣西)

13

《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秦本紀》《漢書·地理志》秦郡封泥「上黨府丞」《岳麓書院秦簡》[參 22]

原為韓國之郡,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韓國割讓此郡給秦,上黨郡守率眾投趙。秦國至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才盡定其郡。[參 69][參 70]

26

太原郡[註 15]

晉陽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21

《史記·秦本紀》《漢書·地理志》秦郡封泥「太原守印」、「太原大府」《岳麓書院秦簡》[參 22]

原為趙國之地,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盡定太原之地,於莊王三年(前247年)置郡。[參 71][參 72]

27

代郡

代縣(今河北省蔚縣西北)

9[參 73]

11

《史記·匈奴列傳》《漢書·地理志》《水經·纝水注》

原為趙國之郡,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趙都邯鄲,趙公子嘉出奔至代,自立為代王。二十五年(前222年)秦滅代後設郡。[參 74][參 32][參 75][參 76]

28

雁門郡

善無縣(今山西省右玉縣南)

17[參 77]

10

《史記·匈奴列傳》《漢書·地理志》

原為趙國之郡,秦始皇十三年(前234年)左右,秦攻趙,取其地置郡。[參 32][參 78]

29

邯鄲郡

邯鄲縣(今河北省邯鄲市西南)

11

《史記·秦始皇本紀》、《白起王翦列傳》《漢書·地理志》秦封泥「邯鄲造工」、「趙郡左田」

原為趙國之地,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秦攻陷趙都邯鄲後置郡。[參 79][參 80]初名趙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趙郡一分為二,改稱邯鄲郡。[參 81][參 82][註 16]

30

鉅鹿郡

鉅鹿縣(今河北省平鄉縣)

10

《漢書·地理志》《水經·濁漳水注》秦封泥「鉅鹿之丞」

原為趙國之地,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秦滅趙後置趙郡,二十五年(前222年)分郡置鉅鹿郡。[參 83][參 84]

31

恆山郡

東垣縣(今河北石家莊市東北)

27[參 85]

22

秦封泥「恆山侯丞」等《岳麓書院秦簡》[參 22]

原屬邯鄲郡域,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中國以後,分割邯鄲郡設郡。

32

清河郡[註 17]

疑漢治清陽縣(今山東省臨清市北)

4

秦封泥「清河太守」《岳麓書院秦簡》[參 22]

原屬鉅鹿郡域。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中國以後,分割鉅鹿郡設郡。

33

河間郡[註 18]

10

秦封泥「河間尉印」等《岳麓書院秦簡》[參 22]

原屬鉅鹿郡域。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中國以後,因鉅鹿郡域較大而分割設郡。因在黃河和漳水之間而得名。

34

廣陽郡

薊縣(今北京市主城區西南)

9

《水經·漯水注》

原為燕國之地,秦破燕都薊後,於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置郡。[參 86]

35

右北平郡

無終縣(今天津市薊州区)

16[參 87]

9

《史記·匈奴列傳》《漢書·地理志》《水經·鮑丘水注》

原為燕國五郡,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攻燕,取其地置郡。[參 88][參 89][參 90]

36

上谷郡

沮陽縣(今河北省懷來縣東南)

12[參 91]

10

《史記·匈奴列傳》《漢書·地理志》《水經·聖水注》秦封泥「上谷府丞」

原為燕國五郡,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攻燕,取其地,二十三年(前224年)置郡。因郡在谷之頭而得名。[參 88][參 92][參 93]

37

漁陽郡

漁陽縣(今北京市密雲区西南)

12[參 94]

3

《史記·匈奴列傳》《漢書·地理志》《水經·鮑丘水注》

原為燕國五郡,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攻燕,取其地置郡。[參 88][參 95][參 96]

38

遼西郡

陽樂縣(今遼寧省錦州市西)

29[參 97]

7

《史記·匈奴列傳》《漢書·地理志》《水經·濡水注》

原為燕國五郡,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攻燕,取其地置郡。[參 88][參 98][參 99]

39

遼東郡[註 19]

襄平縣(今遼寧省遼陽市)

3

《史記·匈奴列傳》《漢書·地理志》《水經·大遼水注》秦封泥「潦東守印」

原為燕國五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攻遼東,滅燕後置郡。[參 74][參 88][參 100][參 101]

淮漢以南

40

漢中郡

南鄭縣(今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東)

初31,後41[參 102][參 103]

12

《史記·秦本紀》《漢書·地理志》《水經·沔水注》秦郡封泥「漢中底印」

原為巴蜀之地,秦滅巴蜀後,於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攻取楚國漢中郡後合併置郡。因位於漢水之中而得名。[參 104][參 105][參 106]

41

蜀郡

成都縣(今四川省成都市)

18

《漢書·地理志》《華陽國志·巴志》秦郡封泥「蜀左織官」、璽泥「蜀邸倉印」

為古蜀國之地,秦惠王後九年(前316年)秦滅蜀國後,於武王元年(前314年)設置封國。昭王二十二年(前285年)秦廢封國改置郡。[參 107][參 108]

42

巴郡

江縣(今重慶市北)

11

《漢書·地理志》《華陽國志·巴志》《水經·江水注》秦郡封泥「巴左工印」

為古巴國之地,秦惠王後九年(前316年)秦滅巴國後,於武王元年(前314年)置郡。[參 102][參 109][參 110]

43

南郡

江陵縣(今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

18

《史記·秦本紀》《漢書·地理志》《水經·江水注》《岳麓書院秦簡》[參 22]

原為楚地,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攻取楚都郢後置郡。[參 111][參 112][參 113]

44

九江郡

壽春縣(今安徽省壽縣)

13

《漢書·地理志》《水經·淮水注》秦郡封泥「九江守印」《岳麓書院秦簡》[參 22]

原為楚國之地,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後設郡。因有九條江水匯流,東合為大江而得名。[參 114][參 115]

45

廬江郡[註 20]

番陽縣(今江西省鄱陽縣東北)

5

《水經·贛水注》《岳麓書院秦簡》[參 22]

原為楚地,秦滅楚後,析九江郡南部置郡。[參 116][參 117]

46

衡山郡

邾縣(今湖北省黃岡市)

5

秦封泥「衡山發弩」《岳麓書院秦簡》[參 22]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以前設郡,因九江郡域過於遼遠而分割設郡。[參 118]

47

會稽郡

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

26

《史記·秦始皇本紀》《漢書·地理志》

原為楚國江南之地,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滅楚取江南地後設郡。[參 119][參 120]

48

長沙郡

臨湘縣(今湖南省長沙市)

6

《漢書·地理志》《水經·湘水注》

原為楚國之地,秦滅楚平江南地後,於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設郡。[參 121][參 122][參 123]一說秦統一後,併入秦蒼梧郡。[參 124]

49

洞庭郡[註 21]

疑黔中郡治臨沅縣(今湖南省常德市)

10

里耶秦簡《岳麓書院秦簡》[參 22]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中國以後,所設的新郡。一說秦統一後,改黔中郡為洞庭郡。

50

蒼梧郡[註 22]

13

秦官印「蒼梧侯丞」里耶秦簡《岳麓書院秦簡》[參 22]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中國以後,所設的新郡。

51

象郡

臨塵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境內)

2

《史記·秦始皇本紀》《漢書·地理志》《水經·溫水注》

原為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取嶺南地後設郡。[參 125][參 126][參 127]

52

南海郡

番禺縣(今廣東省廣州市)

5

《史記·秦始皇本紀》《漢書·地理志》秦郡璽印「南海司空」

原為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取嶺南地後設郡。[參 125][參 128]

53

桂林郡

桂林縣(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境內)

5

《史記·秦始皇本紀》《漢書·地理志》

原為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取嶺南地後設郡。因江源多桂,不生雜木而得名。[參 125][參 129][參 130]

54

閩中郡

閩中縣(今福建省福州市)

1

《史記·東越列傳》

原為越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中國以後,派遣尉屠雎五路大軍其中一路東向[來源請求],攻取東甌和閩越後設郡。[參 131]

待考

鄣郡

今江蘇、安徽、浙江3省境內

《續漢志·郡國四》《晉書·地理志》

錢大昕認為楚漢之際分會稽郡西部置郡;洪亮吉和劉師培主張為秦三十六郡之一;譚其驤、周振鶴以為秦統一後增設的新郡。

州陵郡

今湖北省境內

《岳麓書院秦簡》[參 22]

陳松長謂是當時秦國在征服楚地過程中,臨時設置的郡,待戰事結束,降格為南郡所屬的縣。

江湖郡

疑今安徽、江西2省境內

《岳麓書院秦簡》[參 22]

陳松長謂是秦朝為了加強吳楚地區江河湖泊之地的統治而特設的郡,隨著後來郡置的分割和細化而消失。

巫黔郡[註 23][註 24]

《史記·秦本紀》《續漢書·郡國志》《水經·沅水注》秦郡封泥「巫黔囗邸」、「巫黔右工」

原為楚國之地,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年)秦取楚國巫、黔中二郡及江南地後合併置郡。[參 132][參 133][參 134]可能隨著後來郡置的分割和細化而消失。

縣級行政區[编辑]

秦朝縣的數目,清末學者楊守敬提出概數當在「八九百」;近代臺灣學者嚴耕望推測約1000縣左右。[參 135]后曉榮依據文獻、考古資料及前代學者的考証,可確定為秦縣的有756縣。

此表列出近人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所考証的秦代縣份,下加「 」者為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時期》中有標示的秦代縣份。

秦代郡縣列表

地理區域

郡名

可考縣數

郡治

可考縣名

關中地區

內史

41

咸陽縣

咸陽縣、頻陽縣、重泉縣、寧秦縣、下邽縣、高陵縣、藍田縣、杜縣、芷陽縣、雲陽縣、廢丘縣、斄縣、美陽縣、臨晉縣、懷德縣、郿縣、戲縣、商縣、雍縣、櫟陽縣、鄭縣、麗邑縣、翟道縣、槐里縣、旬邑縣、郃陽縣[註 25]、杜陽縣、好畤縣、汧縣、漆縣、上雒縣、衙縣、夏陽縣、弋陽縣、武城縣、虢縣、酆縣、船司空縣、胡縣、陳倉縣、徵縣

隴西郡

21+2

狄道縣

狄道縣、西縣、蘭干縣、略陽縣、上邽縣、冀縣、邸道縣、故道縣[註 26]、臨洮縣、獂道縣、綿諸縣、襄武縣、阿陽縣、下辨縣、辨道、戎道、武都道、予道、薄道、成紀縣、枹罕縣、羌道[註 27]、榆中縣[註 28]

上郡

21+4

膚施縣

膚施縣、陽周縣、圜陽縣、高奴縣、漆垣縣、廣衍縣、洛都縣、定陽縣、雕陰縣、雕陰道[註 29]、原都縣、平都縣、徒涇縣、平周縣、中陽縣、西都縣、武庫縣[註 30]、平陸縣、饒縣、博陵縣、白土縣、富昌縣、定陽縣[註 31]、襄洛縣[註 32]、鄜縣[註 33]

北地郡

15

義渠縣

義渠縣、陰密縣、安武縣、彭陽縣、方渠縣、泥陽縣、鹵縣、郁郅縣、長武縣、烏氏縣、歸德縣、涇陽縣、朝那縣、除道、略畔縣

雲中郡

9+3

雲中縣

雲中縣、襄陰縣、咸陽縣、原陽縣、北輿縣、楨陵縣、武泉縣、沙陵縣、駱縣

九原郡

8

九原縣

九原縣、河陰縣、武都縣、西安陽縣、南輿縣、曼柏縣、莫䵣縣、稒陽縣

新秦中

6

渠搜縣、臨河縣、昫衍道、昫衍縣、高望縣、富平縣[註 34]

河南地區

三川郡

22+1

雒陽縣

雒陽縣、卷縣、新安縣、華陽縣、宜陽縣、盧氏縣、緱氏縣、平陰縣、新城縣、陝縣、焦縣、河南縣、滎陽縣、京縣、成皋縣、陽武縣、梁縣、中牟縣、鞏縣、穀城縣、黽池縣、倫氏縣

潁川郡

23

陽翟縣

陽翟縣、潁陽縣、襄城縣、新襄城縣、鄢陵縣、許縣、陽城縣、長社縣、新父城縣、大騩縣、新鄭縣、尉氏縣、舞陽縣、郟縣、成安縣、郾縣、潁陰縣、定陵縣、閑陽縣、密縣、苑陵縣、昆陽縣、應縣

碭郡

22+1

碭縣

碭縣、芒縣、下邑縣、譙縣、啟封縣[註 35]、岐縣、陳留縣、睢陽縣、圉縣、雍丘縣、外黃縣、單父縣、濟陽縣、蒙縣、虞縣、襄邑縣、穀縣[註 36]、大梁縣、酇縣、爰戚縣、昌邑縣、東緡縣、栗縣[註 37]

東郡

26+1

濮陽縣

濮陽縣、定陶縣、濟陰縣、東阿縣、桃林縣、廪丘縣、曹縣、東武陽縣、白馬縣、成陽縣[註 38]、燕縣、酸棗縣、聊城縣、茬平縣、陽平縣、甄城縣、頓丘縣、都關縣、成武縣、長垣縣、宛朐縣、平丘縣[註 39]、乘縣、句讀縣、清氏縣、虛縣、觀縣[註 40]

薛郡

22+1

魯縣

魯縣、無鹽縣、任城縣、薛縣、蕃縣、平陸縣、方輿縣[註 41]、鄒縣、寧陽縣、汶陽縣、卞縣、承縣、陰平縣、建陽縣、平陽縣、剛縣、滕縣、胡陵縣、瑕丘縣、亢父縣、須昌縣、柴縣、上邳縣[註 42]

東海郡

18+1

郯縣

郯縣、堂邑縣、游陽縣、建陵縣、蘭陵縣、海陵縣、新東陽縣、東陽縣、下邳縣、播旌縣、贅其縣、繒縣、盱眙縣、淮陰縣、廣陵縣、凌縣、襄賁縣、朐縣、武原縣[註 43]

四川郡

25

沛縣

沛縣、相縣、傅陽縣、符離縣、下相縣、取慮縣、厹猶縣、銍縣、豐縣、虹縣、平阿縣、徐縣、呂縣、彭城縣、僮縣、下蔡縣、山桑縣、蔪縣、菑丘縣、郚縣、城父縣、竹邑縣、蕭縣、留縣、戚縣

淮陽郡

27+2

陳縣

陳縣、陽安縣、汝陽縣、南頓縣、汝陰縣、長平縣、新蔡縣、慎縣、柘縣、平輿縣、陽夏縣、新郪縣、新陽縣、榆縣、郎陵縣、苦縣、陘山縣、西平縣、上蔡縣、成陽縣、安陽縣、召陵縣、固陵縣、寢縣、項縣、安陵縣、寧陵縣[註 44]、細陽縣[註 45]

南陽郡

27

宛縣

宛縣、葉縣、鄧縣、蔡陽縣、酇縣、比陽縣、樂成縣、魯陽縣、博望縣、陰縣、新陰縣、南陵縣、胡陽縣[註 46]、犨縣、穰縣、析縣、隨縣、新野縣、酈縣、平氏縣、雉縣、陽成縣[註 47]、復縣、新都縣、山都縣、丹水縣、筑陽縣

臨淄郡

10

臨淄縣

臨淄縣、臨朐縣、繆城縣、樂安縣、東安平縣、狄城縣[註 48]、博昌縣、昌國縣、高宛縣、千乘縣

濟北郡

9+1

盧縣

盧縣、樂陵縣、蓍縣、浮陽縣、高櫟縣、千童縣、鬲縣、漯陰縣、平原縣、高成縣[註 49]

泰山郡

9

博城縣

博城縣[註 50]、東平陵縣、般陽縣、梁鄒縣、於陵縣、泰山縣、平陽縣、歷城縣、嬴縣

琅邪郡

6

琅邪縣

琅邪縣、邞縣、東武縣、贛榆縣、不其縣、箕縣、費縣[註 51]

膠東郡

8+1

即墨縣

即墨縣、昌陽縣、夜縣、黃縣、腄縣、東牟縣、昌武縣、臨朐縣、魏其縣[註 52]

膠西郡

8

高密縣、平壽縣、下密縣、都昌縣、新城縣、淳于縣、瓡縣、故幕縣

城陽郡

5

莒縣

莒縣、南武縣、高陽縣、陽都縣、莒陽縣

河北地區

河東郡

19

安邑縣

安邑縣、蒲反縣、汾陰縣、底柱縣、皮氏縣、臨汾縣、絳縣、彘縣、左邑縣、平陽縣、新襄陵縣、濩澤縣、風縣、垣縣、楊縣、蒲子縣、北屈縣、猗氏縣、土軍縣

河內郡

19

懷縣

懷縣、溫縣、軹縣、武德縣、曲陽縣、修武縣、邢丘縣、野王縣、共縣、山陽縣、朝歌縣、汲縣、河陽縣[註 53]、蕩陰縣、隆慮縣、安陽縣、州縣、內黃縣、繁陽縣

太原郡

21+1

晉陽縣

晉陽縣、大陵縣、隰縣、沂陽縣、茲氏縣、平陶縣、皋狼縣、上艾縣、藺縣、離石縣、榆次縣、祁縣、中都縣、陽曲縣、狼孟縣、鄔縣、陽邑縣、慮虒縣、霍人縣、盂縣、界休縣、廣武縣[註 54]

上黨郡

13+1

長子縣

長子縣、屯留縣、銅鞮縣、襄垣縣、潞縣、余吾縣、端氏縣、陭氏縣、泫氏縣、高都縣、涅縣、壺關縣、涉縣、閼於縣[註 55]

代郡

11+2

代縣

代縣、當城縣、延陵縣、新平舒縣、平邑縣、東安陽縣、原陽縣、鹵城縣、班氏縣、參合縣、高柳縣、廣昌縣[註 56]、靈丘縣[註 57]

雁門郡

10

善無縣

善無縣、平城縣、馬邑縣、新城縣、樓煩縣、沃陽縣、崞縣、繁畤縣、汪陶縣、埒縣

邯鄲郡

11

邯鄲縣

邯鄲縣、武安縣、鄗縣、易陽縣、信都縣、鄴縣、廣平縣、陰安縣、魏縣、武始縣、柏人縣

鉅鹿郡

10

鉅鹿縣

鉅鹿縣、楊氏縣、宋子縣、成襄縣、平襄縣、任縣、下曲陽縣、下博縣、武邑縣、南宮縣

恆山郡

22

東垣縣

東垣縣、石邑縣、奴盧縣、樂陰縣、上曲陽縣[註 58]、宜安縣、壽陵縣、元氏縣、房子縣、苦徑縣、安國縣、新處縣、封斯縣、九門縣、平臺縣、井徑縣、寧壽縣、南行唐縣、望都縣、唐縣、北平縣、曲逆縣

清河郡

4+1

東陽縣、清陽縣、東武城縣、厝縣、觀津縣[註 59]

河間郡

10+2

樂成縣、章武縣、高陽縣、南皮縣、安平縣、文安縣、鄚縣、中邑縣、阿武縣、武垣縣、平舒縣[註 60]、饒陽縣[註 61]

廣陽郡

9

薊縣

薊縣、范陽縣、良鄉縣、易縣、容城縣、成縣、涿縣、方城縣、安次縣

右北平郡

9+1

無終縣

無終縣、昌城縣、夕陽縣、薋縣、廣成縣、白狼縣、徐無縣、字縣、石城縣、廷陵縣[註 62]

上谷郡

10

沮陽縣

沮陽縣、夷輿縣、寧城縣、軍都縣、上蘭縣、居庸縣、潘縣、茹縣、且居縣、下落縣

漁陽郡

3

漁陽縣

漁陽縣、泉州縣、白檀縣

遼西郡

7

陽樂縣

陽樂縣、徒河縣、柳城縣、令支縣、安平縣、海陽縣、肥如縣

遼東郡

3

襄平縣

襄平縣、險犢縣、候城縣

江漢地區

漢中郡

12

南鄭縣

南鄭縣、西成縣、成固縣、上庸縣、錫縣、鄖陽縣、房陵縣、沮縣、甸陽縣、安陽縣、長利縣、武陵縣

蜀郡

18+1

成都縣

成都縣、邛縣、葭萌縣、白水縣、湔氐道、武陽縣、臨邛縣、嚴道縣、青衣道、綿虢道、新都縣、郪縣、梓潼縣、甸氐道、平樂縣、涪縣、陰平道、郫縣、資中縣[註 63]

巴郡

11+1

江縣

江縣[註 64]、閬中縣、枳縣、魚縣、朐忍縣、臨江縣、涪陵縣、安漢縣、宕渠道[註 65]、江陽縣、墊江縣、僰道[註 66]

南郡

18+1

江陵縣

江陵縣、安陸縣、芰江縣、當陽縣、沙羨縣、郢縣、鄢縣、銷縣、夷道縣、左雲夢縣、右雲夢縣、臨沮縣、夷陵縣、州陵縣、竟陵縣、鄀縣、伊廬縣、邔縣、酈邑縣[註 67]

九江郡

13

壽春縣

壽春縣、曲陽縣、灊縣、歷陽縣、雩婁縣、安豐縣、舒縣、陰陵縣、東城縣、鍾離縣、建陽縣、六縣、居巢縣

廬江郡

5+3

番陽縣

新淦縣、番陽縣、鄡陽縣、廬陵縣、安平縣、南昌縣[註 68]、餘汗縣[註 69]、南野縣[註 70]

衡山郡

5

邾縣

邾縣、西陵縣、鄂縣、期思縣、弋陽縣

會稽郡

26+1

吳縣

吳縣、烏程縣、延陵縣、浙江縣、海鹽縣、秣陵縣、富春縣、丹徒縣、錢塘縣、餘杭縣、由拳縣、山陰縣、諸暨縣、烏傷縣、太末縣、句章縣、餘姚縣、上虞縣、江乘縣、丹陽縣、婁縣、陽羨縣、曲阿縣、鄞縣、黟縣、歙縣、邳鄣縣[註 71]

長沙郡

6

臨湘縣

臨湘縣、益陽縣、下雋縣、艾縣、醴陵縣、羅縣

洞庭郡

10+6

臨沅縣

遷陵縣、酉陽縣、臨沅縣、陽陵縣、零陽縣、昆陽邑、孱陵縣、索縣、竟陵縣、醴陽縣、無陽縣[註 72]、辰陽縣[註 73]、門淺縣[註 74]、上衍縣[註 75]、新武陵縣[註 76]、沅陽縣[註 77]

蒼梧郡

13

蒼梧縣、營浦縣、南平縣、冷道縣、舂陵縣、洮陽縣、觀陽縣、桂陽縣、齕道縣、攸縣、零陵縣、郴縣、耒陽縣

象郡

2

臨塵縣

臨塵縣、象林縣

南海郡

5

番禺縣

番禺縣、龍川縣、揭陽縣、博羅縣、南海縣

桂林郡

5

布山縣

布山縣、四會縣、朱廬縣、勞邑縣、中留縣

閩中郡

1

東冶縣

東冶縣

巫黔郡

3

巫縣、秭歸縣、沅陵縣

待考縣份

23

武功縣[註 78]、張縣[註 79]、范陽縣[註 80]、蒲陽縣[註 81]、荊山道[註 82]、郝縣、吳炊縣、桑林縣、容趨縣、下邦縣、秋城縣、干下縣、旱縣、新澤縣、樂定縣、西奐縣、武南縣、督道縣、新邑縣、信武縣、抹陰縣、杞桃縣、橘邑縣、新梁縣

注釋[编辑]

^ 有一枚秦簡刻有「丙辰朔己卯南郡假守賈報州陵郡」而「州陵守」、「州陵叚守」則至少出現過3次。岳麓書院副院長陳松長還介紹另外一枚秦簡,清晰地篆寫有「清河叚守」,依此可推測「清河也是郡名。」

^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二年,雍地定八十餘縣」,周振鶴指秦末章邯雍國地,「相當秦之隴西、北地兩郡和內史西部,或漢初之隴西、北地與中地郡。」(《西漢政區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5頁);后曉榮認為是指內史和隴西、北地二郡,「又秦內史置41縣,隴西郡可証21縣,北地郡可考15縣,三者總數77縣,與『雍地定八十餘縣』基本相合。」(《秦代政區地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452頁)

^ 詳見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引辛德勇《陰山高闕與陽山高闕辨析》,劉師培《秦四十郡考》,史念海《論秦九原郡始置年代》,陳倉《戰國趙九原郡補說》的論証。

^ 郡名不詳。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中無此郡,列屬九原郡轄境。

^ 詳見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考證,第91至97頁。

^ 秦封泥、岳麓書院秦簡皆作「叁川郡」。

^ 秦封泥作「東晦郡」。

^ 《史記》及《續漢志》作「泗川郡」;《漢書》、《水經注》及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誤作「泗水郡」。

^ 秦封泥作「臨菑郡」,《漢書》作「齊郡」。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博陽郡」;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中無此郡,列屬濟北郡轄境。

^ 此從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即墨郡」。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中無此郡,列屬膠東郡轄境。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中無此郡,列屬琅邪郡轄境。

^ 《漢書·蕭何曹參傳》記載「月餘,魏王豹反……生獲魏王豹……盡定魏地,凡五十二縣。」,周振鶴認為《曹參傳》所云魏地五十二縣,乃上黨、河東、河內三郡計。(《西漢政區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6頁)

^ 岳麓書院秦簡作「泰原郡」。

^ 趙郡改名邯鄲郡年代,詳見鉅鹿郡備注。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中無此郡,列屬鉅鹿郡轄境。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中無此郡,列屬鉅鹿郡轄境。

^ 傳世秦封泥作「潦東郡」。

^ 此從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郡,列屬九江郡。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中無此郡,列屬黔中郡轄境。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中無此郡,列屬長沙郡轄境。

^ 舊作「黔中郡」,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列屬秦五十四郡之一。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中無此郡,列屬南郡、黔中郡轄境。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誤作「合陽」。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列為漢中郡屬縣。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漢書·高后紀》。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

^ 《二年律令‧秩律》作「武都」。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古封泥集成》11363。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二年律令·秩律》。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史記·秦本紀》。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列為北地郡屬縣。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作「開封」。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作「菑縣」。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史記·項羽本紀》。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作「城陽」。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誤作「平邱」。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二年律令·秩律》。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作「方與」。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獅子山西漢楚王墓《上邳丞印》。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獅子山西漢楚王墓《武原之印》。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史記·魏豹彭越列傳》。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湖陽」。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作「陽城」。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作「狄縣」。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里耶秦簡》8-666、8-2066。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作「博陽」。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里耶秦簡》8-657背。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里耶秦簡》8-2098、8-2133。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作「河雍」。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里耶秦簡》及《四十八年上郡假守鼌戈》。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古封泥集成》10929。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史記·樊噲列傳》。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史記·周勃世家》。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作「曲陽」。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史記·外戚世家》。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史記·趙世家》。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史記·趙世家》。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廷陵丞印》。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里耶秦簡》8-2014。

^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作「江州」。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作「宕渠縣」,見《里耶秦簡》8-657。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里耶秦簡》8-60、8-656。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奏讞書》簡74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淮南子·人間訓》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淮南子·人間訓》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淮南子·人間訓》

^ 疑即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的「鄣縣」,為會稽郡屬縣。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列為待考縣份。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里耶秦簡》5-22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里耶秦簡》8-373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里耶秦簡》8-159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里耶秦簡》8-159背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里耶秦簡》8-649背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見《里耶秦簡》8-759。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列為秦內史屬縣。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列為薛郡屬縣。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列為東郡屬縣。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秦代》列為蜀郡屬縣。

^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無此縣,王偉《秦璽‧印封泥職官地理研穿》以此道為漢中郡屬縣。

參考文獻[编辑]

^ 《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卷六《秦始皇本紀》,頁235~239。

^ 《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卷一四《地理志》上,頁406。

^ 歐陽忞《輿地廣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國學基本叢書》本)卷一「秦四十郡」條,頁10~16。

^ 王應麟《通鑑地理通釋》(明末汲古閣刻《津逮秘書》本)卷一「秦四十郡」條,頁25b~26a。

^ 方回《古今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據《四庫全書》文淵閣本影印《四庫筆記小說叢書》本)卷四「泗川監平、泗川守壯」條,頁164~166。

^ 《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卷七秦始皇帝二十六年胡三省注,頁236。

^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清末民國初年間石印本)卷一《州域形勢》一,頁14b~16a。

^ 陳芳績《歷代地理沿革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叢書集成新編》本,第91冊)卷首目錄,頁300~301;卷四,頁334。

^ 全祖望《漢書地理志稽疑》卷一,頁1249~1252。

^ 金榜《禮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續修四庫全書》第109冊影印清乾隆游文齋刻本)卷一《地理志分置郡國考》,頁23~24。

^ 梁玉繩《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1981)卷四,頁163~164。

^ 洪亮吉《卷施閣文甲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排印《國學基本叢書》之《洪北江詩文集》本)卷一○《與錢少詹論地理書一》,頁251~252。

^ 趙紹祖《讀書偶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卷八「秦郡」條,頁107~108。

^ 師培《左盦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劉師培全集》第三冊影印寧武南氏校印本)卷五《秦四十郡考》,頁59~60。

^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卷一二《秦郡考》,頁534~542。

^ 錢穆《古史地理論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秦三十六郡考》頁205~217;《秦三十六郡考補》,頁218~222。

^ 譚其驤《長水集續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頁64~68。

^ 蔡萬進:〈秦「所取荊新地」與蒼梧郡設置〉,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引自彭浩《談(奏讞書)中秦代和東周时期的案例》

^ 杜佑,《通典·州郡一》

^ 見王國維《秦郡考》;譚其驤《長水集續編》及《中國歷史地圖集·秦朝時期》

^ 《岳麓書院搶救秦簡有新發現,秦朝不只48郡》 http://culture.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80422/newgx480defae-1458490.shtml

^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22.10 22.11 22.12 22.13 22.14 22.15 22.16 22.17 22.18 22.19 22.20 陳松長,《岳麓書院藏秦簡中的郡名考略》,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 《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馬錯發隴西。」

^ 《漢書·地理志》:「隴西郡,秦置。」

^ 《水經·河水注》:「狄道故城……漢隴西郡治,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置。」

^ 26.0 26.1 26.2 《後漢書·西羌傳》:「至赧王四十三年,宣太后誇殺義渠王于甘泉宮,因起兵滅之,始置隴西、北地、上郡焉。」

^ 《史記·秦本紀》:「惠文王十,張儀相秦,魏納上郡十五縣。」;《魏世家》:「〔襄王〕七年,魏盡入上郡于秦。」;《匈奴列傳》:「魏有河西、上郡,以與戎界邊……惠王擊魏,魏盡入西河及上郡于秦。」

^ 《漢書·地理志下》、《後漢書·郡國志五》:「上郡,秦置。」

^ 《史記·匈奴列傳》:「秦昭王時……起兵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

^ 《漢書·地理志》:「北地郡,秦置。」

^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曰:「雲中郡十二縣。」

^ 32.0 32.1 32.2 《史記·匈奴列傳》:「(趙武靈王)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鴈門、代郡。」

^ 《漢書·地理志》:「雲中郡,秦置。」

^ 《水經·河水注》:「雲中,秦始皇十三年立雲中郡。」

^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三十四縣。」;《匈奴列傳》:「後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

^ 《史記·秦本紀》:「莊襄王元年,初置三川郡。」

^ 《漢書·地理志》:「河南郡,故秦三川郡。」

^ 《水經·陰溝水注》:「《史記》莊襄王元年,蒙驁擊取成暨、滎陽,初置三川郡。韋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

^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

^ 《漢書·地理志》:「潁川郡,秦置。」

^ 《水經·潁水注》:「始皇十七年,滅韓,以其地為潁川郡,蓋因水以著稱者也。」

^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

^ 《漢書·地理志》:「梁國,故秦碭郡。」

^ 《水經·睢水注》:「睢水又東逕睢陽縣故城南。……始皇二十二年,以為碭郡。」

^ 《史記·秦始皇本紀》:「五年,將軍驁攻魏,取二十城。初置東郡。」;《史記索隱·衛康叔世家》:「魏都大梁,濮陽、黎陽並在魏之東地,故立郡名為東郡。」

^ 《漢書·地理志》:「東郡,秦置。」

^ 《水經·河水注》:「秦始皇徙衛君角於野王,置東郡。」

^ 《漢書·地理志》:「魯國,故秦薛郡。」

^ 《水經·泗水注》:「魯縣……始皇二十三年以為薛郡。」

^ 《元和郡縣圖志》卷11〈河南道七·海州〉:「秦置三十六郡,以魯為薛郡,後分薛郡為郯郡。漢改郯郡為東海郡。」

^ 《史記·陳涉世家》:「陳王初立時,陵人秦嘉、銍人董緤、符離人朱雞石、取慮人鄭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將兵圍東海守慶於郯。」;《絳侯世家》:「籍已死,因東定楚地泗川、東海郡,凡得二十二縣」

^ 《水經·沂水注》:「郯故國也,少昊之後……縣故舊魯也,東海郡治,秦始皇以為郯郡。」

^ 《漢書·地理志》:「沛郡,故秦泗水郡。」

^ 《續漢志·郡國二》:「沛國,秦泗川郡。」

^ 《水經·睢水注》:「(睢水)又東過相縣南……相縣故宋地也。秦始皇二十三年以為泗水郡。」

^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三年,秦王復召王翦強起之,使將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楚世家》:「五年,秦將王翦、蒙武遂破楚國,虜楚王負芻,滅楚名為郡云郡;《白起王翦列傳》:「歲餘,虜荊王負芻,竟平荊地為郡縣。」

^ 譚其驤《秦郡新考》:「按《始皇本紀》,二十三年,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陳郡當置於是年。秦於六國故都多置郡,且自陳以至平輿,實得《漢志》淮陽、汝南二郡之地,果優足以置一大郡。」

^ 《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南陽免臣遷居之。三十五年,佐韓、魏、楚伐燕。初置南陽郡。。」

^ 《漢書·地理志》:「南陽郡,秦置。」

^ 《漢書·高祖紀》:「(高祖六年),以膠東、膠西、臨淄、濟北、城陽郡七十三縣立子肥為齊王。」

^ 《史記·田世家》:「四十四年,秦兵擊齊,齊王聽相后勝計,不戰,以兵降秦。秦虜王建,遷之共。遂滅齊為郡。」

^ 《漢書·地理志》:「齊郡,秦置。」

^ 《水經·淄水注》:「淄水自山東北流逕牛山西,又東逕臨淄縣故城南……始皇二十六年(原作「二十四年」)滅齊為郡。」

^ 《漢書·地理志》:「琅邪郡,秦置。」

^ 《水經·濰水注》:「琅邪,山名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滅齊以為郡。」

^ 《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一年,錯攻魏河內,魏獻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東賜爵,赦罪人遷之。」;《魏世家》:「〔昭王〕六年,予秦河東地方四百里。」

^ 《漢書·地理志》:「河東郡,秦置。」

^ 《水經·涑水注》:「安邑,禹都也。……秦使左更白起取安邑,置河東郡。」

^ 《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四十八年,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韓上黨。」

^ 《漢書·地理志》:「上黨郡,秦置。」

^ 《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四十八年,司馬梗北定太原……〔莊襄王〕二年,使蒙驁攻趙,定太原。三年,初置太原郡。」

^ 《漢書·地理志》:「太原郡,秦置。」

^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曰:「代郡九縣。」

^ 74.0 74.1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五年,大興兵,使王賁將,攻燕遼東,得燕王喜。還攻代,虜代王嘉。」

^ 《漢書·地理志》:「代郡,秦置。」

^ 《水經·纝水注》:「纝水……在高柳北……其水東南流,逕高柳縣故城北,舊代郡治,始皇二十五年(原作「二十三年」),虜代王嘉,以國為郡。」

^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曰:「雁門郡十七縣。」

^ 《漢書·地理志》:「雁門郡,秦置。」

^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始皇〕十八年,翦將攻趙,歲餘,遂拔趙,趙王降,盡定趙地為郡。」

^ 《元和郡縣圖志》卷15〈河東道四·洛州〉:「本衛地也,後屬晉,七國時為趙都。趙敬侯自立晉陽,始都邯鄲。至幽王遷降,秦遂滅趙為邯鄲郡。」

^ 《漢書·地理志》:「趙國,故秦邯鄲郡。」

^ 周曉陸、路東之《秦封泥集》第255頁:「秦統一後,又分趙地為邯鄲郡、鉅鹿等郡,因此,趙郡約為政十八年晉廿六年之間置。」

^ 《漢書·地理志》:「鉅鹿郡,秦置。」

^ 《水經·濁漳水注》:「秦始皇二十五年,滅趙以為鉅鹿郡。」;楊守敬曰:「《始皇本紀》,十九年,王翦等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趙公子嘉自立為代王。二十五年,王賁虜代王。鉅鹿郡正趙東陽之地,好似不得至二十五年滅代始置郡,酈氏蓋合滅代之年為說耳。」

^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樊噲)因擊陳豨與曼丘臣軍,戰襄國,破柏人,先登,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縣。」

^ 《水經·漯水注》:「漯水又東北,逕薊縣故城南……秦始皇二十三年滅燕,以為廣陽郡。」

^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曰:「右北平十六縣。」

^ 88.0 88.1 88.2 88.3 88.4 《史記·匈奴列傳》:「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 《漢書·地理志》:「右北平郡,秦置。」

^ 《水經·鮑丘水注》:「(無終)故城,無終子國也。……故燕地矣。秦始皇二十二年,滅燕,置右北平郡。」

^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曰:「上谷十二縣。」

^ 《漢書·地理志》:「上谷郡,秦置。」

^ 《水經·聖水注》:「胡燕地,秦始皇二十三年置上谷郡。王隱《晉書·地理志》曰:郡在谷之頭,胡因以上谷名焉。」

^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曰:「漁陽二十二縣」;當作「漁陽十二縣」。

^ 《漢書·地理志》:「漁陽郡,秦置。」

^ 《水經·鮑丘水注》:「鮑丘水又東南,逕漁陽縣故城東,漁陽郡治也。秦始皇二十二年置。」

^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曰:「遼西、遼東二十九縣。」

^ 《漢書·地理志》:「遼西郡,秦置。」

^ 《水經·濡水注》:「又南,左合陽樂水,水出東北陽樂縣溪。《地理風俗志》曰:陽樂,故燕地,遼西郡治,秦始皇二十二年置。」

^ 《漢書·地理志》:「遼東郡,秦置。」

^ 《水經·大遼水注》:「遼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東流,直遼東之望平縣西,王莽之長說也。屈而西南流,逕襄平縣故城西。秦始皇二十五年(原作「二十二年」)滅燕,置遼東郡,治此。」

^ 102.0 102.1 《華陽國志·巴志》:「周慎王五年,儀貪巴、苴之富,因取巴,執王以歸,置巴、蜀及漢中郡,分其地為三十一縣……赧王元年,置巴郡。」

^ 《漢書·高帝紀》曰:「〔項羽〕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四十一縣,都南鄭。」

^ 《史記·秦本紀》:「〔惠文王後十三年〕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楚世家》:「〔懷王〕十七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遂取漢中之郡。」

^ 《漢書·地理志》:「漢中郡,秦置。」

^ 《水經·沔水注》:「周赧王二年,秦惠王置漢中郡,因水名也。」

^ 《華陽國志·蜀志》:「周慎王五年……蜀平……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國為蜀侯,以陳壯為相。置巴、蜀郡……三十年,疑蜀侯綰反,王復誅之。但置蜀守。」

^ 《漢書·地理志》:「蜀郡,秦置。」

^ 《水經·江水注》:「秦惠王遣張儀等救苴侯于巴,儀貪巴、苴之富,因執其王以歸,而置巴郡焉。」

^ 《漢書·地理志》:「巴郡,秦置。」

^ 《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

^ 《漢書·地理志》:「南郡,秦置。」

^ 《水經·江水注》:「秦兼天下,立置南郡。」

^ 《漢書·地理志》:「九江郡,秦置。」

^ 《水經·淮水注》:「(淮水)又東北流逕壽春故城西,縣即楚考烈王自陳徙此,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兼得廬江、豫章之地,故以九江名郡。」

^ 譚其驤《秦郡新考》:「又《黥布傳》,項籍死,天下定,布遂剖符為淮南王,九江、廬江、衡山、豫章郡皆屬布;四郡除九江外前人亦目為非秦郡。今按酈道元《贛水注》,南昌,秦以為廬江南部(即廬江郡之南部都尉);是豫章果後置,廬江亦未必非秦舊也。」(譚其驤《長水粹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 辛德勇:「今案廬江郡雖見諸記載偏晚,但是,《水經注》的記載,往往有可靠的地方資料作依據,其可信性並不一定會比《史記》等書更低,應當予以充分重視。」(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文史》2006年第1、2期)

^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

^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

^ 《漢書·地理志》:「會稽郡,秦置。」

^ 《漢書·地理志》:「長沙國,秦郡。」

^ 《水經·湘水注》:「臨湘縣……秦滅楚立長沙郡。」

^ 。”《元和郡縣圖志》卷29《江南道·潭州》:「春秋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長〕沙鄉為長沙郡,以統湘川。」

^ 鍾煒《秦洞庭、蒼梧两郡源流及地望新探》

^ 125.0 125.1 125.2 《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三年,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

^ 《漢書·地理志》:「日南郡,故秦象郡。」

^ 《水經·溫水注》:「應劭《地理風俗志》曰:日南故秦象郡。」

^ 《漢書·地理志》:「南海郡,秦置。」

^ 《漢書·地理志》:「鬱林郡,故秦桂林郡。」

^ 《舊唐書·地理志》:「江源多桂,不生雜木,故秦以為名。」

^ 《史記·東越列傳》:「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後也,姓騶氏。秦已并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

^ 《史記·秦本紀》:「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

^ 《續漢書·郡國志》:「武陵郡,秦昭王置,名黔中郡。」

^ 《水經·沅水注》:「秦昭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馬錯以隴、蜀軍攻楚,楚割漢北與秦,至三十年,秦又取巫黔及江南地以為黔中郡。」

^ 嚴耕望:《秦漢地方行政制度》,《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年。

書籍[编辑]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2009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ISBN:9787509705704

陳松長,《岳麓書院藏秦簡中的郡名考略》,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周振鶴,《漢書地理志匯釋》,2006年,安徽教育出版社。ISBN:7533647572

王煥林,《里耶秦簡校詁》,2007年,中國文聯出版社。ISBN:9787505956414

司馬遷,《史記》,維基文庫

班固,《漢書》,維基文庫

司馬彪,《續漢志》,維基文庫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維基文庫

地圖[编辑]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正體字版),臺北:曉園出版社,1990

外部連結[编辑]

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上)、(下)

鍾煒《秦洞庭、蒼梧兩郡源流及地望新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趙炳清《秦洞庭郡略論》

查论编中國歷代及當代兩岸四地行政区划首都·一级管治区封建時期先秦(方国、封國)州郡時期秦朝(导航)→ 漢朝(西楚→西漢、南越·導航→新朝→東漢·導航)→ 三國(曹魏、遼東、蜀漢、孫吳·導航)→ 晉朝(西晉→東晉·导航)、十六國(胡漢、前趙、後趙、遼西、冉魏、成漢、譙蜀、前涼、前燕、前秦、後燕、西燕、翟魏、南燕、北燕、後秦、西秦、夏、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導航)→ 南北朝(南朝:宋、南齊、梁、西梁、陳·導航 | 北朝: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導航)→ 隋朝(导航)、高句麗道路時期唐朝(导航)、渤海(导航)、南詔→ 五代十國(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導航)| 十國:楊吳、南唐、前蜀、後蜀、闽国、楚國、南漢、荊南、吳越、北汉、岐國、燕國·導航)→ 宋朝(北宋·導航→南宋·導航)、遼朝(西遼·导航)→金朝(导航)、大理(導航)、西夏(導航)行省時期元朝(导航)、明夏→ 明朝(南明·导航)→ 清朝(导航):太平天國現代区划中華民國(沿革·法理·導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華共和國、滿洲國(沿革·導航)、汪兆銘政權(導航)→ 中华人民共和国(导航:变动) | 中華民國(導航)現行區劃中华人民共和国(导航:省级·地级以上·香港·澳門) | 中華民國(導航:臺灣·澎湖·金門·馬祖)

查论编秦朝行政區劃關中地區內史 | 陇西郡 | 上郡 | 北地郡 | 雲中郡 | 九原郡 | 新秦中河南地區三川郡 | 颍川郡 | 碭郡 | 東郡 | 薛郡 | 東海郡(郯郡) | 四川郡(泗川郡、泗水郡) | 淮陽郡(楚郡、陳郡) | 南陽郡 | 臨淄郡(齊郡) | 济北郡 | 泰山郡(博陽郡) | 琅邪郡 | 胶东郡(即墨郡) | 胶西郡 | 城陽郡河北地區河東郡 | 河內郡 | 太原郡 | 上党郡 | 代郡 | 雁門郡 | 邯鄲郡(趙郡) | 鉅鹿郡 | 恒山郡 | 清河郡 | 河間郡 | 广阳郡 | 右北平郡 | 上谷郡 | 渔阳郡 | 辽西郡 | 辽东郡淮汉以南漢中郡 | 蜀郡 | 巴郡 | 南郡 | 九江郡 | 廬江郡 | 衡山郡 | 會稽郡 | 长沙郡 | 洞庭郡 | 苍梧郡 | 象郡 | 南海郡 | 桂林郡 | 閩中郡待考鄣郡 | 巫黔郡(黔中郡) | 州陵郡 | 江胡郡注1:本模板依五十四郡說列出秦郡。此外皆列入待考一欄。下劃線者為前221年秦代的36個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在()中注明曾用名稱。